首页
公司简介
沧浪故事
产品展示
电脑视频
手机视频
说文论道
全站
说文论道
玄帝祖师爷,坐守武当山
炎帝、黄帝、玄帝是中华文明历史起源人文始祖。玄帝是黄帝之孙颛顼,继承黄帝之帝位,是华夏文明历史起源记载的第三代杰出领导人。道教尊神,玄帝祖师爷,坐守在湖北的武当山上。玄帝祖师爷,坐守武当山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记载:“黄帝崩,葬桥山。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,是为帝颛顼也。”颛顼被称为玄帝的说法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记载:黄帝登云天;颛顼处玄宫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记载:东方,木也,其帝...
上善若水善之道
上善若水善之道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是老子《道德经》的一处精华之要。何为善?何为不争?何为上善若水?世俗的理解:善者,就是悲天悯人,心怀慈悲。善者,就是与人为善,与世无争。善者,就是扫地怕伤蝼蚁命,爱惜飞蛾纱罩灯。若仅以此意来理解上善若水之意那将是大错特错。老子在文章中已经有明确的解释与说明,为了诠释上善若水之意,后面分别又用了七个善字来说明了何为善,何为不争,何为上善若水。这七个善分...
真武、玄武与玄天上帝的不解之缘
真武、玄武与玄天上帝的不解之缘问道寻源,真武大帝、玄武大帝、玄天上帝之间到底有哪些关联?其神化推演过程中又是如何演化而形成的?翻阅史书古籍,查证文献资料,问道寻源,扣问来处,历史上有关真武、玄武与玄天上帝的不解之缘一切皆有明确记载,其演化过程与发展脉络清晰可见。 真武神记载始见于南宋宋词《踏云行真武宫道士索》记载:真武藏机,真君弃假。荣华富贵须当舍。手持慧剑样三尸,龟蛇一气相迎迓。录应通明,...
老子哲学观 · 第十五道 · 德之道
老子哲学观 · 第十五道 · 德之道【老子 · 第三十八章】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,下德为之而有以为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,上义为之而有以为,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(rǎng)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而乱之首。前识者,道之华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【老子 · 第三十...
老子哲学观 · 第十六道 · 曲之道
老子哲学观 · 第十六道 · 曲之道【老子 · 第二十章】唯之与阿(ē),相去几何?善之与恶,相去若何?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荒兮其未央哉!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我独泊兮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。傫傫(lěi)兮若无所归。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。我愚人之心也哉!沌沌兮!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;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澹(dàn)兮其若海,飂(liù)兮若无止。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似鄙。我独异于人,...
道隐无名,悟者见其道
道隐无名,悟者见其道。大道千百万,入门不相同。修为者自悟,通达者自德。二十七道哲学观蕴含千古智慧。有道者观之,有道者品鉴。道者,精华之要。生生不息,如影随形,薪火相传,亘古不变。
无为,不争,弱其志,老子哲学观,没有消极思想
道德章句,万经之巅。常读常新,百读不倦。透视《道德经》,遇见老子二十七道哲学观。《老子》原著有八十一章,每三章中可暗合一道,一道之中可通达三章,共计有二十七道。道中有德,德中有道。二十七道哲学观,是《老子》大道思想的集中呈现方式。道者,精华之要。二十七道哲学观蕴含千古智慧。品鉴老子二十七道哲学观,道可道,德亦德。有道有德者,为之道德。
老子哲学观 · 第十八道 · 大之道
道生万物,德化万物。浩瀚星空,光泽万千。日月精华,能量无限。万物皆有道,万物皆有德。德多者,行人道。德厚者,行正道。德神者,行天道。无德者无道,无道者行歪门邪道。故天降圣人,尊天道,顺天理,承民意,化万物。世间万物各行其道,故道常有道而不失道。
老子哲学观 · 第十七道 · 威之道
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祸福总相倚。看似正确,却成为怪事,看似善行,却有恶为。人性贪腐迷念,自古根深柢固。民生事大,权威事小。当民众以死对抗之际,为政者恐将无解不治。打黑除恶,反腐治贪,整风肃纪,正行民主法威之道。法者威严,践行规律。方正而不生硬,有棱角而不伤害人,直率而不放肆,光亮而不刺眼。是圣人立威之道。
老子哲学观 · 第十四道 · 修之道
大道本亦道,儒道亦是道。修身修道者,谙其道也。儒道相通之处,同宗同源,或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老子哲学观 · 第十三道 · 小之道
东方朔是平原厌次人。他长期寓居吴中,做了几十年私塾老师。汉武帝时,他上书言事,被封为郎官。有人说他是圣人,有人说他是凡人。他时而深藏不露,时而公然直行。有时尽忠进言,有时诙谐戏谈,竟没有人知道他所言意旨所在。到汉宣帝时,他直接弃官而不做,置身混迹于世俗。东方朔的一生之中,时而如龙腾飞,时而如蛇蛰伏,从不会介意荣耀与屈辱,自由自在而不受任何约束。后世人传说,东方朔是修道有术,得道后成为神仙了。
老子哲学观 · 第十二道 · 士之道
东汉高士皇甫谧,编著《高士传》一书。书中收录尧、舜、夏、商、周、秦、汉、魏八代名人高士,共立91传。皇甫谧收录的名人高士有自己的标准,“身不屈於王公,名不耗於终始”,在史学著述中独树一帜。中国早期道家隐士者,书中大多都有收录。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研究资料。
老子哲学观 · 第十一道 · 用之道
车轮子做得好,有车选用。器皿做得好,有主选用。窗户做得好,有室选用。器物成型,皆需要回归本位,方能体现出自身价值。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;道旁苦李,为人所弃。修达忘我无我之境界,可达在位有位之功德。人生苦短,有道者不易,且行且珍惜。
老子哲学观 · 第十道 · 取之道
中国道教成立,起源于东汉时期。张道陵得太上老君真传,最早创立天师道,“从受道者出五斗米”,又称五斗米道。在中国道教历史上,张道陵受到历代皇帝多次赐封,成为天师派第一代天师,在道教中被尊为张天师。
透视《道德经》,遇见老子二十七道哲学观
无为长生隐之道;学之立之守之道;原之变之动之道; 取之用之士之道;小之修之德之道;曲之威之大之道; 谋之安之通之道;善之玄之兵之道;柔之治之天之道。
老子哲学观 · 第九道 · 动之道
道者周而复始。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。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知天命,顺天意,合于道则吉,违于道则凶。厚德可载物,德合于道中。强暴强行强为者,不是道。德不妄动,道运畅通。天意不可违,天意不可测。没有善果,不可能善终。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
老子哲学观 · 第八道 · 变之道
防腐防变,重典治贪。朱元璋是历史上堪称用典最严的一位皇帝。凡有官吏贪赃满六十两银子,一经查实,一律处死。此举有效净化了明朝在创立初期,官场之中的贪污腐败风气,对整个大明王朝的发展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猛药去疴,重典治乱,是刮骨疗毒,防腐防变的必经之道。
老子哲学观 · 第七道 · 原之道
老子李耳,又名太上老君,是大道的化身。在道教成立初始,就已经明确身份,确立老子是道教的道祖。张道陵在编注《老子想尔注》经文中,已经出现有“载营魄抱一,一散形为气,聚形为太上老君。”的记载。葛洪《抱朴子·杂应》记载:老君真形者,姓李名聃,字伯阳,左有十二青龙,右有二十六白虎,前有二十四朱雀,後有七十二玄武。
老子哲学观 · 第六道 · 守之道
善恶一瞬间,美丑人性显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守道者有德,有德者功成。功成而不居,不居则无失,无失则常有道。常有道者,道也乐得之,常有德者,德亦乐得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信者有道,道者有德。
老子哲学观 · 第五道 · 立之道
商鞅立信,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以十金。圣人立信,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,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孔子曰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”向下而立,方可立身于不败之地。利民之根本,立信之道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