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水多,北方缺水,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,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反复论证之后,终于敲定立项了。要调水,先加坝,要加坝,先动迁。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于2005年9月份正式动工,距离丹江口第一次水利工程完工时间相隔30余年。
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,是在大坝初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加高和改造施工。大坝加高后坝顶高度由162米加高到176.6米。水库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,库容由174.5亿立方米增加到290.5亿立方米,总库容339亿立方米,水域面积1050平方公里,汉江中下游防洪能力由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。
工程未动,先行移民。丹江口水利工程建设在历史上涉及两次大移民。十堰在两次大移民中先后有46.9万人搬离故土。第一次大移民是从1958年开始到1975年结束。十堰境内搬迁总人数为28万余人,外迁人数占比为40%左右,就近后靠人数占比为60%左右。
第二次大移民是从2005年开始到2013年结束。十堰境内移民总人数为18.2万人。内安移民数量为10.5万人,主要来源于丹江口市、郧阳区、郧西县等邻近库区的村落居民。丹江口市位于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,第二次移民人数达10万人,外迁4万人,主要安置在武汉市东西湖区、黄陂区,襄阳市襄州区、枣阳市、宜城市、谷城县、天门市,荆门市沙洋县、屈家岭管理区、荆州市江陵县等10个县市区,外迁移民安置点113个。有6万多人的内安移民,集中建设内迁移民安置点163个。
第二次大移民,是从丹江口市坝区拆迁开始的。大坝加高工程于2005年9月份开工,湖北省政府下文通知,要求丹江口市在6月30日前完成坝区移民搬迁任务,为大坝加高工程提前腾出场地。位于大坝施工区域的移民共有500多户,2000余人。坝区的住户几乎都赶上了两次大移民,这里居住的人口,大多是第一次后靠的移民,还有第一次移民外迁后又返回丹江口内,在码头附近临时搭建房屋自由谋生的移民家人,为了南水北调,为了一江清水北送。丹江口库区很多人都经历了两次颠沛流离的移民生涯。
丹江口市的均县镇,在第二次大移民过程中整体迁移。是一个整体动迁,整体重建的重点乡镇。均县镇原本是在古均州旧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乡镇,第一次建大坝,明代均州古城被完全淹没在丹江口水库深水之下。古均州完全消失以后,地处关门岩的位置发展趋势依然强劲,成为(原肖川乡)乡村集镇。一期工程结束后,关门岩在古均州码头的历史背景下迅速发展,成为丹江口库区中心地带最为繁华的水路客运中心码头。
关门岩码头,位于沧浪绿水核心地带。下通丹江口城区,南连武当山,北接习家店镇,上达郧县城。在关门岩的码头之处,河面的宽阔,几乎一眼望不到边际,码头之处,来自四面八方的上百条渔船、货船、客船扎堆连片地停泊这里。码头附近,大货船、小渔船、大客船、小客船、旅游专线的快艇在这里来往中穿梭,卷起一阵阵喧嚣热闹的波浪水花。码头上经常是人头攒动,熙熙攘攘。关门岩码头的热闹繁华之处,甚至一度盖过了集镇之上。
大坝加高开工之后,均县镇整体搬迁到10公里以外的核桃园村,有关古均州沧浪绿水与关门岩码头的繁华故事,已经成为一种渐行渐远的历史记忆。
截至2024年12月12日,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。十年通水,大国水网的建设经历,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;十年通水,核心水源区的记忆最深处,珍藏着诸多恢宏壮美的传奇故事。文章中主要数据引用,来源于人民网、新华网、央视网、网络百科。(李如有原创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)
品牌策划·网站设计·视频制作
丹江口市正友策划设计有限公司
地址:丹江口市三里桥村一组龙口路22号
电话:13997828158(微信同号)
邮箱:261437368@qq.com
网址:www.syzysj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