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浪传奇· “沧浪歌”处渔父隐者河上公

2024-10-25

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。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此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在汉水流域江沧浪洲一带的民歌。又名孺子歌沧浪歌”。作者佚名。

沧浪水01.jpg



《孟子·离娄上》记载: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孔子曰:小子听之!清斯濯缨,浊斯濯足矣,自取之也。

楚辞·渔父》记载:渔夫莞尔而笑,鼓枻而去。歌曰: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。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遂去不复与言。

“水清”意指太平盛世,“水浊”意指世道浑浊。根据世道决定进退,表明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人生态度。君子处世,遇治则仕,遇乱则隐。此意符合先秦道家隐者思想。按诗歌文字内容哲理分析,沧浪歌”原作者极有可能出自春秋战国时期,或许来源于楚地一位道家隐者所撰写散佚文章篇目内容


一、孔子游楚闻听沧浪歌

孔子与众弟子一起,周游到楚国境内,在汉江河边的沧浪绿水处,听闻有一位小儿在山中唱歌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。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”孔子闻听后瞬间感悟触动,对众弟子发话道:“小子听之!清斯濯缨,浊斯濯足矣,自取之也。”


沧浪水2.jpg


孟子记录此文时,在后面的文中继续提出:夫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;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;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沧浪歌的深厚哲理,能触动孔子、孟子两位儒学圣人,绝非普通渔父、孺子小儿可为之,极像道家隐者思想精华所在


二、屈原汉江遇渔父。

《高士传·渔父》记载:渔父者,楚人也,楚乱,乃匿名隐钓於江滨……千百年来,人们熟知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沧浪歌歌名句,但却从不知渔父的真实身份。东汉皇甫谧《高士传·渔父》将其列为高士也。渔父是隐者,可能与先秦道家隐仙派河上丈人、又名河上公是同一,是楚国道家隐者老子弟子。

沧浪水3.jpg


《高士传·河上丈人》记载:河上丈人者,不知何国人也。明老子之术,自匿姓名,居河之湄,著《老子章句》,故世号曰河上丈人。

《神仙传·河上公》记载:河上公者,莫知其姓名也。汉孝文帝时,结草为庵于河之滨,常读老子道德经。


三、渔父隐者河上公。

渔父、河上公、河上丈人同为先秦隐者。其真实身份与生卒年代均不详,历史考证存有诸多疑惑谜团。

沧浪歌自先秦开始,在汉流域广为流传。文中的渔父是隐者,或许是先秦道家河上公,是传播《道德经》注本的老子弟子。河上公知道屈原大夫身处险境,化身渔父在沧浪绿水处与屈原对话,欲渡化屈原乱世归隐,远离战火纷争退而保身。奈何屈原忧国忧民,心思深陷忠贞报国的忧患之虑,坚守自己心中的执念,一时心结难解,不愿意隐世修行,明哲保身的意见。渔父河上公便留下一句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。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遂去深山,自隐匿,人莫知焉。


水都丹江口04.jpg


身逢乱世,屈原与隐者无缘,未能做出全身而退归隐自保的人生选择。后在悲愤绝望中而投江自杀,留下千古绝唱。

隐者渔父河上公去了哪里?书中没有记载。也许就隐身在武当仙山与沧浪绿水之处潜心修道。隐者身份,世人本就不可知,道家真实的隐仙派,一定是这样的。

叹屈原:不辨清浊沧浪水,登高止步恨陡坡。

叹渔父:道隐无名是佚名,世人不识河上公。

大江东去,往事悠悠。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唯有沧浪歌流传千古是焉非焉,任由世人猜测与评说。

沧浪探源,民间故事有出处。沧浪传奇故事以汉水流域,汉江两岸,古均州沧浪洲附近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、传闻轶事为依据,经过收集整理,加工创作而形成的文字作品。(李如有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


品牌策划·网站设计·视频制作


丹江口市正友策划设计有限公司

地址:丹江口市三里桥村一组龙口路22

电话:13997828158(微信同号)

邮箱:261437368@qq.com

网址:www.syzysj.cn



分享